长江协助巡护入选《气候慈善影响力案例精选》
从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阿塞拜疆巴库传来好消息,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长江渔政协助巡护制度荣幸入选《气候慈善影响力案例精选》报告,该报告在COP29新闻发布厅发布。
11月15日,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正式发布了《气候慈善影响力案例精选》报告。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中华环保联合会等CEGA成员伙伴代表共同发布。
在CCF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下,长江渔政协助巡护制度是CCF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助力长江10年禁渔,动员公众参与气候变化适应工作而开展的行动,把由于禁渔而退捕的渔民请回来,发挥他们熟悉水性、渔情的优势,协助渔政开展巡护,保护长江江豚、中华鲟等旗舰物种为核心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据悉该报告是首次中国环境公益社会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的慈善影响力报告,具有创新和引领意义,引起各方关注。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在开篇题词中指出,报告梳理了民间应对气候变化的优秀资助案例,彰显了社会组织带动公众参与气候行动的潜力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构建良性的环境公益生态系统,在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中发挥出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CEGA联席主席谢晓慧(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和姚瑶(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也表示,本案例集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公正转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碳汇、企业碳中和行动、行业赋能等等精彩实践,向国际伙伴展示了中国慈善力量的崛起以及中国民间气候行动。
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介绍了此案例报告编写的背景。此报告是CEGA及成员伙伴在今年8月共同发起的“气候慈善伙伴计划”的重点基础工作之一;而气候慈善伙伴计划旨在撬动更多上游慈善资源和社会资本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因此CEGA希望能够借助此案例集的发布为气候慈善事业提供更专业、更系统化的支持,为更多的慈善家、高净值人群或企业基金会带来启发,认识到气候慈善的战略价值和代际传递的意义,激励更多的社会公益力量投入到气候变化这一关乎全球未来的重要事业中来,支持和激发更多有广泛公众影响力的气候行动项目。
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
万科公益基金会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高级项目经理刘熙发言介绍了“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案例,以及基金会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发起的“故宫零废弃”项目案例,分享关于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低碳社区先行先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公众科普宣传等优秀项目经验。
万科公益基金会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高级项目经理刘熙
SEE基金会副理事长张立教授重点介绍了SEE基金会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中国三个典型生态系统(森林、内陆湿地、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并突出了私营部门在推动中国首个海洋蓝碳交易项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SEE基金会副理事长张立教授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利民说,除了入选的长江渔政协助巡护,CCF还在气候变化减排领域开展工作,并重点介绍了“零碳长江”项目框架下,第6期企业绿色发展纪实报告,该报告通过政策解析、案例“回头看”、政策建议三个维度,展示了长江流域企业在绿色转型征途中的不懈努力与宝贵实践。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利民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发起人王彬彬作为特邀嘉宾,对案例进行了高度评价,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案例集展示了私营部门资金的注入将为气候慈善事业带来的新局面,同时认可了CEGA携手成员伙伴向世界讲述中国气候慈善故事对于政府间气候谈判所产生的战略意义。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发起人王彬彬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发布的CEGA气候影响力案例集,系统梳理了中国民间应对气候变化的优秀资助案例。正如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王秀峰在报告开篇题词中所述,中华环保联合会一直秉承“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工作理念,也一直支持环境资助者网络推动环境资助者之间的协同。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激发更多的资助机构关注气候议题,同时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态环境领域,在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中发挥出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
“留住长江的微笑”
协助巡护项目介绍
“留住长江的微笑”——协助巡护项目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沿江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支持,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 SEE 公益机构等联合发起了长江大保护实践行动。
该项目旨在助力渔民转产转业,将“捕鱼人”通过培训和引导转型为“护鱼护豚员”,发挥退捕渔民熟悉水情鱼情的优势,让他们成为长江生态保护一线的重要力量;同时,建立的协助巡护队伍解决了长江渔政执法监管力量面临“人少、事多、面广”等困难。他们协助渔政部门开展打击非法捕捞、水生生物保护和长江保护宣传等工作,有效提高了公众对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旗舰物种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此外,项目还探索了“渔政协助巡护”制度,构建“群管”与“专管”相结合,在基层协助渔政开展执法,有效的打通了长江保护一线执法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项目探索的协助巡护模式不仅构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执法监管体系,还上升为国家政策。协助巡护范围基本覆盖长江流域干流、重要湖泊、支流等重要水域,成为长江 10 年禁渔下渔政执法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 11 月 24 日,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队伍的意见》,“协助巡护试点示范”上升为国家“渔政协助巡护制度”,在全长江流域全面推广。
项目启动以来,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队伍不断壮大,已从最初的 9 个示范点、106 名协助巡护员,发展到 2024 年的 800 多支协助巡护队、2.5 万余名协助巡护员。这些队伍分布在长江禁捕水域的第一线,形成长江水生生物的巡护网络,同时解决了数千渔民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