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护宝!斩断伸向国宝的“黑手”
“能将这么多国宝级的文物追回来,真得该为广大民警和文物战线的同志们点赞。”11月13日上午9时,呼和浩特市市民李健早早来到内蒙古博物院“北疆护宝——内蒙古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主题展,一睹失而复得的文物“真容”,并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宝物艰难曲折的“回归故事”。
“北疆护宝——内蒙古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主题展拉开帷幕(央广网记者邵玉琴摄)
11月13日,为期一个月的“北疆护宝——内蒙古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主题展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以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共筑文物安全防线为主线,通过10个文物犯罪案例和200件(套)文物,展示新时代内蒙古地区打击文物犯罪的丰硕成果,展现各级部门通力合作,打击文物犯罪、保护文物安全的决心和力量。
展出文物涉及汉、北魏、辽、西夏、金、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涵盖金银器、铜器、陶瓷器、钱币等,是近年来全区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凝聚着当代文物卫士们守护文化遗产的不懈努力。
失而复得的商代铜刀(央广网记者邵玉琴摄)
展板上,一宗宗惊心动魄的“护宝行动”案件侦破详情赫然在上。
2012年8月,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内发生三处古钱币窖藏被盗案件。经公安部挂牌督办,国家文物局督察,在各级公安部门和文物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协作下,案件如期收缴被盗古钱币数量惊人,达到3500千克,钱币单体数量达140余万枚。
2023年10月18日,多伦县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东凉亭遗址遭到不法分子盗掘。经过4个月的艰苦摸排取证,2024年2月20日,多伦县公安局侦查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并全力追缴回被盗的6件文物。经鉴定,被盗文物的年代均为元代,其中浮雕瓜果纹嵌宝石金带饰为二级文物,3件回纹地团龙纹铜器座为三级文物,1件铜印和1件铜衮为一般文物。2024年5月17日,多伦县公安局将追缴文物全部移交多伦县文物保护中心。
被追回的多伦县东凉亭遗址文物(央广网记者邵玉琴摄)
通过一宗宗“护宝行动”的典型案例展示,让观众深刻认识文物犯罪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了解执法人员为打击犯罪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展览还对被盗掘的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详细介绍,让人们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墓群、小王力沟辽代古墓群抢救性发掘项目分别荣获2014年和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鲁县金宝屯辽代墓群项目入围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地上地下文物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共确认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中。
近年来,少数不法分子对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时有侵害,使文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与公安、司法等部门不断完善打击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协同作战,联手出击,成功侦破了一系列破坏文物案件,严厉打击和依法惩处文物犯罪,全力守护文物安全,取得显著“战果”。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凝结着文物保护者的心血(央广网记者邵玉琴摄)
记者得知,在内蒙古文物保护战线上,活跃着由各族各界群众组成的文物保护队,包括锡林郭勒盟的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马背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宣传队,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他们骑着马或者骆驼行走在文物巡查线上,为草原、戈壁“装”上了一双双侦察的眼睛。
截至2024年10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共侦破文物案件266起,打掉犯罪团伙6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0余名,追缴文物23524件(套、组),有效打击和震慑了文物犯罪活动。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国家文物局指定的第一批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在全区打击文物犯罪中发挥了重要的专业力量。据介绍,自2015年1月以来,共受理公检法、纪委监委、海关、文物文化等部门委托的相关案件420起,鉴定涉案文物24816件(套)。
”现在文物盗窃分子越来越狡猾,发掘的方式不仅仅是过去看风水等传统方式,还运用金属探测器等现代科技手段。“一位公安民警表示,通过科技手段盗掘文物的行为是严重的文法行为,公安部门将坚决予以打击。
当天上午还举行了“文物保护宣誓”及“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活动,来自社会不同行业的参观者用他们的行动践行守护内蒙古文物的决心。
一位民警为文物保护助力(央广网记者邵玉琴摄)
“守护好、传承好祖国北疆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内蒙古博物院文物鉴定与资料部部长丁勇表示,希望通过展览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凝聚起社会各界守护宝贵文化遗产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