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5周年:生态赋能,“产城融合”势起
以绿色生态为基底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在构筑“产城融合”新生态。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5周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一财经记者在走访这片沪苏浙交界处的“试验田”时发现,在青嘉吴跨域河湖,水域已经进入智慧化、精细化管理阶段的同时,一批科创载体也逐步落成,产城融合新生态正在展现其出独特的功能。
跨域“产城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下称“示范区”)如何实践跨域科创?其背后又有哪些功能作赋能?
“西岑科创中心(下称“中心”)的东片区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为主,这一项目已于今年10月14日起正式有员工入驻;西片区则以西岑科创园区(下称“园区”)为主,主要由我们来打造,园区将对标华为上下游产业链,如芯片、通信等电子和数据类企业来做一些功能匹配,包括商业载体,住宅,文化、体育中心和水乡公园等。”该中心主要建设方、“长三角(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规建部高级经理屈梦璇告诉记者。
长三角(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规建部高级经理诸晓旻称,园区到周边吴江、嘉善的车程在10分钟左右,方便了跨域人才的流动,“园区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级科创小镇’,这意味着园区会通过打造开放式活力混合社区,融入新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来吸引全球年轻科创人才安居乐业。”
绿色生态是示范区科创产业发展的底色。记者了解到,在上述西岑板块的城市设计规划中,将保留全部11条现状河道和2个湖区,通过理水入岸、拥水融城、连水成径,把原先破碎低效的蓝绿空间提升为“可淹没”的韧性水乡公园。诸晓旻告诉记者,“可淹没”,指的是城市水生态的基础会以自然潮汐流动水体为主,并塑造出动态弹性、雨洪调节的韧性基底;同时,通过设置入河口软围隔、滨水生态缓冲带、漂浮湿地岛、点源净化装置以及构建水生动植物群落等措施,逐步提升西岑科创园区水质。
“目前,西岑科创园区规划水面率达12%,蓝绿比约为27%,如计入地块内绿地率,蓝绿比将达到55%。”诸晓旻补充。
(图为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菌种研发实验室。邹臻杰/摄)
示范区的产城融合势能正在吸引更多的企业落地。“考虑到公司多条菌种生产线的布局,我们在2013年整体入驻吴江。多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在交通、设施方面的便利程度不断提升,公司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红利’。”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马张良告诉记者。
马张良举例称,比如,人才供给上,公司与上海不少高校如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开展校企合作,挖掘一些优秀的生物医药人才来吴江就业,这也为公司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力量;再如,产业链配套上,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有约80%来自长三角,“苏锡常的企业在原料供应上的能力强,包装材料环节我们和浙江、安徽的企业合作较多。”
一体化整体治理
“产城融合”绿色新生态的背后,是精细化、智慧化的整体治理。
“作为示范区第一条建立‘联合河长制(专为解决跨域交界河湖存在治理难题而提出的制度创新)’的河道,5年来,太浦河的水域整体治理已经建立五大跨域联合机制,包括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和联合治理,工作机制的执行和落地不但改善了此前可能出现的跨界河湖权责不清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在突破了青嘉吴三地的行政‘栅栏’后,太浦河的水域生态环境和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惠及了沿湖的居民和企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工程运行中心副主任沈建伟表示。
沈建伟告诉记者,示范区三地目前已共同聘任了75名联合河长,他们负责对跨界河湖进行治理和管护,发现问题会及时“点对点”进行反馈、联系和沟通。
“太浦河上的水葫芦,它是属于由风向而动的,可能今天出现在吴江境内,明天风向调换了后就可能会出现在嘉善境内。有了联合河长的管护,我们可以提早发现水葫芦,在上游区域就将水葫芦联合进行打捞,避免水葫芦随着时间迅速激增后覆盖到了下游区域后就更难处理。”沈建伟说。
一体化整体治理的背后有哪些数字技术?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施志伟告诉记者,目前,一套被称为“太浦河管家”的智慧管理平台覆盖了从太浦闸到金泽水库的约44公里水域,他表示,智慧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针对水域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感知、识别、预警、报告,应用场景则包括:船舶智慧管理、水质异常应急处置、水面漂浮物智能识别等,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施志伟称,以水质异常应急处置为例,截至今年5月,示范区三地共设有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这些站点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4小时报告1次数据,“跨域水质管理,可以改变以往水质问题处置滞后的问题,将污染物的发现和处理进一步前置,避免了对相关区域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跨域整体治理也将持续赋能三地新一轮提质发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示范区最早投入运营的跨域科创载体之一,祥符荡创新绿谷正在环太湖布局浙大绿洲、研发总部、未来数字、生态低碳、医械智研等7大创新组团,其中蓝绿空间占比达79.6%。
“通过3年多的打造,祥符荡创新绿谷的整体科创内涵更加丰富了。”嘉善示范区管委会招商服务中心主任潘莉蕴告诉记者,以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未来环境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聚焦多介质污染协同治理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率先形成了先进环境材料、智慧环保装备量大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成果将同步为示范区三地的生态环境改造提供更多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