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助力经济稳定增长
杨德龙: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并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中国积极采取财政政策。11月18日,财政部宣布两项重大政策进展:一是将6万亿元新增地方债务限额下达各地,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部分省份已启动发行工作。按照计划,今年最后两个月有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代发行用于置换隐性债务,这将大幅减轻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腾出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二是财政部正在制定2025年地方债额度提前下达的工作方案,以更好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对经济回升向好的作用。预计提前下达额度或超2万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2万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较前三季度有所加快。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约7万亿元,同比下降3.8%,但降幅大幅缩窄。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已度过低点,开始触底回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持续回升发挥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近期力度更大的化债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地方政府既能减轻当期负担,又能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地方政府原本需要在2028年前偿还总额14.3万亿元的隐性债务,但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化解上述存量隐性债务难度加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存在暴雷风险。为帮助地方化解债务,中国推出总额10万亿元的化债组合拳,其中包括通过发行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实现展期降息,解决地方的燃眉之急,大幅减轻地方当期化债压力。
这10万亿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2024年至2028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置换地方隐性债务,合计4万亿元;二是2024年至2026年每年发行2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合计6万亿元。目前已有多个地方政府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10万亿元,同比增长0.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约3.2万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约2.7万亿元,同比下降22.9%。2025年地方债额度提前下达,来保障明年的化债工作。尽管近期我国经济指标有所好转,但预期转弱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明年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财政部在今年底提前下达部分明年地方债额度,可以让地方尽早分配到额度并筹备相关重大项目,以便在明年一季度尽快发债。结合此前发改委披露提前下达明年部分特别国债额度,加上化债等政策的落地,可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明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将大于今年,不仅包括10万亿化债计划,还会有更多增量政策逐步落地,预计2025年财政赤字率将超过3%。叠加财政收入好转、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继续发行,财政支出总规模有望进一步加大,从而弥补民间投资不足,刺激经济总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往往会提前反映经济变化。从9月24日起,政策转向带来资本市场大幅上涨的机会,投资者信心得到有效提振。2万亿元成交成为新常态,A股市场投资者情绪明显回升,增量资金在市场产生赚钱效应显现后逐步入市,居民储蓄大转移步伐加快,为本轮行情进一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举措逐步落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长期向好底层逻辑将更加稳固,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在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有望稳定回升。尽管经济数据改善需要更多时间,但资本市场有望提前反应。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十号——市值管理》,明确要求主要指数成分股和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估值提升计划。长期破净公司应至少每年对估值提升计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经董事会审议后披露。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截至11月18日收盘,A股破净股数量为437只,其中房地产和银行最多,其次是基础化工、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商贸零售和医药生物等。在政策利好推动下,近两日破净股出现集体大涨,反映出市场反应积极,多数破净股属于大盘蓝筹股,对于长期破净股监管要求的强化,为前期低估值优质个股提供补涨机会,也为市场企稳回升带来更大支撑。
并购重组是今年一个重要热点。受政策利好推动,并购重组行业和个股数量明显增加。此次并购重组更强调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资本市场服务硬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重要热点,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些并购重组的机会。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进一步优化重组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布局,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支持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增强“硬科技”“三创四新”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