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遇冷 大学生如何“自救” 行业变革下的个人选择
土木专业遇冷 大学生如何“自救”
经过漫长的等待,高考录取结果终于揭晓,黄小芳被土木类专业录取。那一刻,她感到麻木。这不仅是因为与心仪的建筑学失之交臂,还因为她想起了高中心理老师的话:上一届的一个学姐被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后追悔莫及,老师提醒他们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没想到自己也走向了同样的选择。父母听到结果后沉默了很长时间,对他们来说,女儿录到土木是一件大事。孩子将来的路怎么走,他们心里也没底。
如今,部分学生和家长似乎对土木专业持谨慎态度。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高招调查报告》,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土木专业分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20年的432人下降到2025年的324人,降幅达25%。长沙理工大学公布的转专业数据显示,2023年土木工程学院转出125人,湘潭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2024年转出63人。
四年前张雪峰还在直播间推荐的专业,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和基建需求逐渐饱和的影响,逐渐从高分录取专业变成冷门专业。学校层面也进行了调整,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撤销了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清华大学将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合并为“土木水利海洋工程”大类专业,集美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则撤销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面对不如意的大学开局,黄小芳只能选择服从。姐姐安慰她说,大部分人都不会从事本科阶段专业的工作,不如先走走看。就这样,黄小芳成为了广州大学21级土木大类的新生。入学后,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是被调剂到土木专业的,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人很少。
身处行业“预备军”中,她感觉到专业确实呈整体下滑趋势。需求、岗位减少,待遇也在下降。她认识的一些前辈都说近几年行情不太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建议推动传统土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这已成为行业共识。这一观念具体表现在专业分流、课程设置等方面。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黄小芳在大一下学期选择了建环专业。她感受到专业调整的脚步正缓慢前进。虽然建环专业有很多关于新能源的专业选修课,但实际学习中还是以老暖通为主。她在选修课程中积极了解其他方向,并决定考研跨考能源与动力工程。
读完研后,黄小芳准备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具体做什么还没有清晰规划。家人支持她考研,觉得她的专业直接工作对女生不太友好。她提到专业确实存在性别歧视,但她认识的一位学姐最终成功进入了一家国企或央企。
方敏慧是浙江大学23届土木水利专业硕士毕业生,她报考土木专业时,房地产行业还处于上升期。中学时看过港剧《创世纪》让她对建筑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易林居则是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生,他没有填报与房地产行业直接挂钩的土木工程专业,而是选择了土木大类下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易林居认为土木并非需求减少或发展完备,还有很多可以做、需要做的事情,只是学界与业界之间存在鸿沟。比如管网问题,自来水从水厂出来时已经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但在经过管道和管网末梢到达每家每户后会变脏。大规模翻修管网十分困难,因为这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居民生活的不便。
尽管如此,土木专业仍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用于水质净化的膜技术。土木专业还有一个特点是越老越吃香,相比于计算机行业的“35岁失业定律”,土木行业更看重经验。然而,供需失衡导致应届生就业形势严峻。
智能建造成为土木专业的一大热点,许多高校增设了相关专业。但人工智能与土木工程的结合对学生影响不大,行业依然更看重经验。杜小冰是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她表示学生们需要主动学习AI相关知识,发挥其辅助作用完成方案。
易林居也有主动了解人工智能的内容。他认为虽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有可为,但总体而言仍在走下坡路。因此,他也准备跨考其他专业。
近年来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年轻人追求稳定工作,纷纷考公。方敏慧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扎根基层的驻村选调生。她原本计划成为一名注册岩土工程师,但在求学期间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毕业后,她广泛搜索信息,勇敢尝试,最终选择了扎根基层。
她希望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让三潭村的幸福计划更上一层楼。尽管毕业后土木专业略显萧条,方敏慧仍然感激多于怨言。她认为在土木专业培养起来的工科思维帮助她处理不同岗位的工作,使她充满信心。
无论是留是走,前方总会有路。土木专业遇冷 大学生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