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充电桩不能是“充电坑” 规范市场迫在眉睫
新能源汽车产业方兴未艾,发展迅猛,不能让充电桩变“充电坑”,阻碍行业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但价格不透明、服务没保障等乱象也较多。例如,App首页显示充电每度0.86元,实际还要收取每度0.24元的服务费;一些充电桩用超低电价吸引车主,却收取高额停车费和占位费;还有些充电桩要求先充值再充电,但余额却难以退还。
新能源汽车技术越来越成熟,科技感十足、舒适度超越的新能源车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充电桩成了车主的刚需。然而,充电桩价格不透明、充值容易退余额难、超低电价后收取高额停车费等现象频现。近期,新能源车充电被收取高额超时占位费的现象引发争议。有消费者反映在充电站充电后,因超时未拔枪离开,被运营方按每分钟一元钱的标准收取占位费,甚至有的高达每分钟6.4元,每小时高达384元。
充电桩经营企业对充电用户收取服务费和超时占位费属于市场行为,一方面降低自身建设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能约束“霸停”现象,提高充电桩使用率。但收费标准不统一,全凭企业自己决定,且有意无意地隐瞒信息,让消费者感到被“宰”。相关收费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在于收取标准不透明、藏猫腻。充值容易退费难和服务保障不足等问题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今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332.9万台;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9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7.2万台。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的快速扩张,有关充电桩的消费投诉呈现上升趋势。“充电便利”变成了“充电刺客”,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市场监管亟须加强。
规范充电桩投资、建设和运营,确保产业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监管部门制定出台收费和技术标准,违规处罚细则,并切实加强监管。对于充电桩经营企业来说,应以用户至上、细水长流为原则,不要总想着“割韭菜”,才能走得更稳更长久。